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書心得-宗教類】」標籤的文章

【讀書心得】捨得,捨不得 作者:蔣勳 @瑞思成長筆記

圖片
  捨得,捨不得 作者:蔣勳 【書摘紀錄】 ◆他專注安靜,不計較門派書體,不誇張自我,因此能大方寬闊,清明而沒有雜念。「捨得」 如果是實,「捨不得」就存於虛空吧,虛實之間,還是很多相互的牽連糾纏吧。 ◆經文裡說的「不驚、不佈、不畏」,文字簡單,初讀很容易懂。不驚嚇,不恐懼,不害怕,讀了這幾個字,懂了,覺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但是離開經文,回到生活,有一點風吹草動,東西遺失,親人生病,病疫流行,飛機遇到亂流,狂暴風雨,打雷、閃電、地震,還是有這麼多事讓我害怕、恐懼、驚慌。我因此知道,讀懂經文容易,能在生活裡切實做到,原來這麼困難。 ◆生命如果不是從一點點小小的歡喜讚歎開始,大概最後總要墜入什麼都看不順眼的無名痛苦之中吧。什麼都不對,什麼都罵,結果世界並沒有好轉的機會,自己也沒有好轉的機會,只是一起向毀滅的深淵沉淪吧。 ◆在芸芸眾生的世界,在許多可能挑剔責備的眾人面前,一定要有一個可以相信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比鏡子還能看清自己錯誤、讓自己改正的人,一定要有一個人,你願意全心依賴。在茫茫人海中,有一個可以這樣低聲詢問心事的人,是多麼大的幸福。 ◆孤獨者向皓月發了大願,月亮有陰晴圓缺,人也有悲歡離合,沒有絕對的圓滿,懂得接受遺憾,也就是圓滿的開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自喜漸不為人識」。 ◆莫內學會了布丹長時間坐在海濱的孤獨安靜,學會布丹在浩瀚的光前面收斂少年輕狂的「諷刺」,學會一整天看海面的光的變化。看著光的變化,覺得沮喪,畫不出來,覺得無能為力。然而正是這種沮喪,讓原來得意於自己犀利「肉眼」的莫內,學會了「天眼」的廣闊包容,學會了謙卑。 ◆文革十年浩劫剛結束不久,大概知道,重新活下來,親愛的人可以在一起生活,是多麼恐懼「離」「散」,要用一把一把的鎖,把彼此「鎖」在一起,要把可以打開鎖的鑰匙用力扔到遠方。 ◆ 一件簡單的事,做起來不難,可以日復一日,成為每一天例行的公式,每天做,卻不覺得厭倦,繁瑣。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領悟,每一天都歡喜去做,會不會就是修行的本質? ◆土夠厚,根夠深,也才有文化的美學可言。近年來台灣常愛說「文創產業」,所謂「創意」,又常常是刨去厚土,砍伐了大樹的深根,替換一時短暫炫目淺根的花花草草,使文化愈來愈不長久。「新」失去了「舊」的滋養,根基不厚,或無根基,根土淺薄,「創新」常常只是作怪,當然也就無美學可言。 ◆佛寺最大的特色即...

【讀書心得】 漫畫金剛經◆安頓心的力量 #核心不穩,所追尋的都無法定性與堅持#@瑞思成長筆記

圖片
  核心不穩,所追尋的都無法定性與堅持 有時候想想,到底是。 「是害怕自己一個人,還是怕一個人不能自己」 人無法循回真正自我時,心難以安定。 今天的我是「無住相」或「無助相」 《金剛經》是一切佛法的核心,心不定就如同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提到的「非寧靜無以致遠」 生命裡面,總總念想是什麼? 是妄想、胡思亂想、夢想、理想。 不管每個人念想在何方,最終每個人都有恐懼的,害怕獨處、害怕被看不起、害怕沒有錢、害怕被孤立無援、害怕總總的時刻。 金剛經中擷取的段落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本二手書,有濃厚的檀香味,閱讀時心蠻寧靜的。終於感受到為什麼許多哲人喜愛這部經典,像是蔣勳老師就說過鳩摩羅什將金剛經翻譯得很美,經典中說的都是實在話。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梵文翻譯成漢字) 英文:All things contrived are like Dream, illusion, bubble, shadow, And as dewdrop or lightning, They should be regarded as such. —The Diamond Sutra 人生是一段長期的自我對話 在學習當下,嘗試各種音樂感受、打掃空間、寫作、閱讀中找到字詞、詞彙勉勵、鼓勵、肯定自已。在低落、負面的情緒執著中,在一次的影片中看到有人會早晚正面地告訴自己 我很好、我很棒、我很健康、我很聰慧、我很重要、我很有耐心。(英文版本的) 一次又一次地用這些正面循環的聲音來替代 有時內在那個淒涼、那個講話犀利 有時候是嚴厲教訓自己的聲音、也許是否定自己存在的聲音、也許是教唆自己放棄的聲音 也許是告訴自己為什麼要那麼累的聲音、也許是抱怨的聲音。 望想著找回自我那顆定靜的心 嗯

【讀書心得-宗教類】EP1 奧修談情緒 @瑞思成長筆記

圖片
書中擷取句子: ●情緒無法是恆常的,那也是為何它們被稱為「情緒」(emotion)的原因,這個字來自於「動作」(motion),動作(movement),它們移動;因此它們是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情緒,你持續不斷地在改變中。 ●情緒是純粹的,情緒化則是計謀。 ●何謂壓抑?壓抑就是過著一種你不打算過的生活。壓抑就是做ㄧ些你從未想過要去做的事。壓抑就是成為一個不是你的人。壓抑是一種毀滅自己的方法。壓抑是自殺 ── 當然是相當緩慢的,不過是一種相當確定的慢性中毒。表達是生命;壓抑是自殺。 ●反應是一種情緒上的勒索。回應是出自於自由。 ●憤怒只是顯露出恐懼。永遠記住;憤怒是恐懼站在他的頭上,在憤怒背後永遠有恐懼隱藏在 其後,恐懼是憤怒的另一面。 ●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只是你相信你會失去某些東西。 ●倘若害怕黑暗,ㄧ進入黑暗中,強大的黑暗就可能摧毀光明,那麼這配得上稱為光嗎? ●印度教三位一體: 濕婆(Shiva)、大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 心得: 在本書有詳細介紹情緒是什麼 並且透過 「憤怒」、「恐懼」、「嫉妒」 這三個方向 去瞭解並且詳細介紹。 在這本書最後面奧修有附上六種情緒轉化的方法 其中個人在讀這本書前就會用來 發洩情緒 的兩個 方法 第一個──跑步 個人會利用跑步時,思考為什麼那個人會如此對待我?為什麼媽媽不能理解我?我要換什麼方法讓她理解呢?ㄧ直跑繞著圈,ㄧ直想,有時候我會想,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達成目標?我要計劃,ㄧ個有效率的讀書計劃。在一直跑步的過程中,ㄧ直思考,憤怒時奔跑,累了情緒漸漸散了,喘息的頻率高過憤怒了 第二個──打枕頭或娃娃 有時候會打門,但是手會痛,情緒會更差、更憤怒。通常我會在憤怒的時候才會出現打枕頭這個看似暴力的舉動。其實我有在想買一個沙包回來揍。不過家裡有個經濟又實惠不占空間的枕頭還是勝過了那個念頭。 憤怒時會讓我想跑步和打東西。(喘息讓我轉移想法) 恐懼和嫉妒時該怎麼辦呢? (思考自己的方法看看:) 我們都有一個自己的釋放方法,要去找出來。 不是ㄧ昧只要正確答案喔!  我認為恐懼需要有一股正確的價值觀(中心思想)的注入才能轉移並且突破。 而嫉妒轉移的方法,我會把眼光專注在自身上,化嫉妒為力量,看到影片上那個演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