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社會科學類】EP1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瑞思成長筆記
書中摘要:
●閱讀的貧乏,ㄧ定會讓我們缺少「中心思想」,但中心思想卻是文章好壞的核心關鍵,就好比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要「言之有物」,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觀點、沒有內涵的文章,別人讀起來也不明白你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當然也絕對稱不上是一篇好文章,只不過是平淡無味的文字堆砌和組合,傳達不出核心意涵。
●「閱讀」、「表達」和「寫作」這三者之間,是彼此交互影響的。表達能力從我們平日的說話和敘述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戈恩的管理原則非常簡單,就是不准任何人埋怨他人,只能檢討自己。
●法國當代文學理論家羅蘭巴持提出來的,他主張:「文本誕生;作者已死」。指當作者完成作品的瞬間,他與作品間的關係已結束,因為之後都要交由讀者來解讀。
●偵探小說可以培養邏輯思考力;科幻小說可以培養想像力;
詩集可以培養對美的感受力;文學作品可以培養文字能力。
(ㄧ) 大量閱讀「可訓練的」四點語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並且抓到文章重點。
2.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文章要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
4.文章要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二) 對人有幫助的6種讀物:
1.經典名著
2.優質的論述文
3.法官判決文和偵探小說
4.知識性文章
5.國際新聞
6.一般性的教科書文章
※法官判決文去《泰晤士報The Time》法律版"The Law"找
心得:
在資訊發達的世代,我們閱讀的媒介轉換到科技用品上,善用科技可以節省時間,但濫用則反之拉。在書中李教授分享了他人生的經驗,書本第五章有作者分享的書單。看了這本書才跑去圖書館借了蒼蠅王看的。真的收穫良多,雖然以前我在圖書館工作都會看到「蒼蠅王」這本書,但是都因為書名所以沒借來看,心裡面總覺得不是我會看的類型。不過我在李教授的這本書中,體認到書本真的不能用書名,就如同人不可貌相一樣,單憑名字、長相就評斷其價值,這是我個人需要消除的偏見。
在過去讀書(課外書)總總時光中,我體認到每本書時常會成為警醒或提示來矯正我們人生的方向,在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能夠消除自己當遇到討厭的文章或是不擅長的領域就會略過不看的壞習慣(這不就是定型心態了嗎?) 總是會覺得我不會、看不懂就不接觸,不接觸那就ㄧ定永遠都不會懂了。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勉勵到我最大的重點是,我也想向李伯伯看齊,學習成為一個能「看懂報紙」、「英文好」的人。撐起自己的國際觀,於是看完這本書的當下,我開始計劃每日在臉書上,記錄自己每日所看到的新聞。當然,我也會害怕別人覺得看到自己的訊息會很煩,但我也想藉此帶動大家一起來閱讀新聞的文風!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學習成為能快速看懂文章重點的人;學習成為表達清晰的人;學習說話有獨到見解的人。
現實中,我不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我發現打字在這社群軟體聊天時,我會受到當下的情緒牽動,若是當下我情緒很鬱悶,打出來的訊息則會變得「很直接」、「不禮貌」。雖然事後我會道歉,但若想要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從容的人」就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我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前些日子,前些。我讀到某篇網路上的文章,提到那個放風箏導電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在他年僅二十歲十,為自律自己而立下的「十三個人生原則」。當時我看到後,也依樣畫葫蘆,開始思考自己要立哪些人生原則。
其中有一條就是
「一生都要持續閱讀」
(↑這也是我開始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
希望大家也能充分利用時間欣賞李教授推薦的書單!
至於書單內容大家自己去圖書館裡借這本好書看吧!(我沒那麼好心,在這附上所有你急迫想看的資訊內容,請欣賞這本好書並學習書單以外的訊息)
看了這本書讓我看了更多李教授推薦的書,
培養自己多閱讀以往不太懂得的新聞版面。
「閱讀」與「寫作」環環相扣。
有朝一日我要出書給大家看。大家等著看吧!
我要感受自己親手寫的書放在圖書館裡的感覺。
留言
張貼留言